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成果 >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2011年12月07日 18:04:07 来源: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网 访问量:627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

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结合四川省高中物理的教育、教学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物理课程的实施,特制定《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第一部分  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理念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是实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目——关注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应对现代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重在让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物理学的应用等;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法、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等。

(二)课程结构——注重共同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物理课程结构重视对课程的基础性的体现,既考虑到全体高中学生基本的学习需求,确定了必修课程,又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的需求,构建了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内容,让学生学会人生规划,让学生自主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物理课程共包含12个模块,其中物理1与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选修系列1包含两个模块,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选修系列2包含三个模块,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选修系列3包含五个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内容。

另外,学校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开设专题类的课程,让学有所长的学生更充分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突出基础性,体现时代性

在课程内容上,精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同时,还要注重加强与学生生活、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如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热点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四)课程实施——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实施物理课程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教学应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五)课程评价——强调更新观念,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课程评价应始终围绕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倡导发展性评价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发现个体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潜能,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让学生既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知道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课程评价还应突出过程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评价学生经历的过程与学得的方法,评价学生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发展。

同时,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让教师获得发展。

二、课程目标

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课标”具体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课程具体目标

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是,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第二部分 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设置为选修和选修供学生选择学习。其中,选修属国家课程,选修则是地方和校本课程。高中物理课程属于必修+选修的国家课程。

一、高中物理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

为体现课程结构的基础性与选择性,《物理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物理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共12个模块(见下图),每个模块占2个学分,一般需要36个学时完成。

高中物理课程结构框图

 

 

 

 

 

 

 

 

 

 

 

课程结构模块说明:

物理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组成,共12个模块,一个模块对应一本教材,共12本教材。其中:物理1与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选修1包含两个模块;选修2包含三个模块;选修3包含五个模块。

(二)课程模块内容

必修与选修

 

具体内容

 

物理1

运动的描述

本系列模块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性内容。

通过学习物体的运动规律、相互作用、能量等核心内容及相关实验,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潜能,为后续课程的选择和学习做准备。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物理 2

机械能和能源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1

选修11

电磁现象与规律

本系列模块为向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而设计,侧重于物理与社会。

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进步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体会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

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

选修12

热现象与规律

热与生活

能源与社会发展

2

选修21

电路与电工

本系列模块为向理工方向发展,侧重于物理在技术方面的应用。

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加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物理,练习实验操作的技能技巧,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电磁波与信息技术

选修22

力与机械

热与热机

选修23

光与光学仪器

原子结构与核技术

选修31

电场

本系列模块为向理工方向发展,较系统地介绍物理学的相关内容,侧重于基础物理学的学习。

系统、全面地介绍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关注物理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同时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电路

磁场

选修32

电磁感应

交变电流

传感器

选修33

分子动理论与统计思想

固体、液体与气体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选修34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相对论

选修35

碰撞与动量守恒

原子结构

原子核

波粒二象性

在上述各模块中,无论哪一组模块,不仅含有物理学概念、规律和实验,而且还含有物理与社会发展、物理与技术应用、物理与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三)专题开设

选修

 

具体内容

 

专题

专题一

物理实验专题

本模块让学生较为深入地学习物理实验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能。目的在于提高实验素养、激发实验探究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专题二

物理专题研修

本模块是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的专题,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探究能力。如,独立阅读教科书和研修其他学习资料;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收集探究的相关信息;独立操作实验;结合自己的原有认知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等。

专题是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开设的课程,重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增强创新意识、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等。

 

二、四川省高中物理课程设置

(一)物理课程设置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物理课程设置为6个必修学分。“课标”限定全体学生必须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的学习,获得4必修学分后,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获得2个必修学分。

按照上述要求,考虑到各个模块的内容特点和四川省的实际,为增强选择的针对性,《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规定了物理学科的课程模块设置,分为必修选修IA选修IB(见下表)三部分。其中:必修部分包括了人文方向和理工方向需要完成的6学分;选修IA为理工方向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选修IB”为自主选修内容,由各类学校根据要求开设的模块,供人文和理工方向的学生选择学习。

四川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设置方案

学习

领域

 

必修

选修

内容

学分

选修IA

(必须选修模块)

学分

选修IB

(自主选修模块)

学分

 

 

 

 

 

物理1

物理2

人文方向:

选修1-1

理工方向:

选修3-1

6

理工方向:

选修3-2

选修3-4

4

选修1-2

选修2-1

选修2-2

选修2-3

选修3-3

选修3-5

物理实验专题

物理专题研修

理工方向学生至少选修一个模块

每模块2学分

    说明:

对于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经过物理1、物理2内容的学习后,必须继续学习选修1-1模块,完成这三个模块的学习即可获得高中毕业所必须的物理学科的6个学分。若学生愿意从人文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物理学,则可在“选修IB”中自主选择修习选修1-2模块。

对于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应当掌握比较系统、全面的物理知识和方法。因此,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在学习物理1、物理2和选修3-1获得6个学分的基础上,必须再学习“选修IA”中选修3-2和选修3-4,获得4个学分。同时,《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规定: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应开足“选修IB”的学时,可选择开设选修3-3、选修3-5或物理实验专题、物理专题研修模块;其他普通高中学校应根据学校实际尽力开足选修IB的学时,至少在选修IB课程中开设一个模块供学生修习。

对于理工方向侧重于技术应用的学生则可自主选择学习选修2-1、选修2-2、选修2-3模块,了解物理学与技术相关的知识。

全省各普通高中要保证开设齐全所有必须选修模块,达到实际能上课的标准;同时,学校还应统筹开设选修IB模块,让学生有充分的选课空间。

   (二)物理教学课时安排建议

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安排,高一阶段属全体学生共同学习的必修内容;高二、高三阶段根据发展方向的不同分别选修不同的系列。所以,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课时建议按以下方案进行:

各学年课时建议分配表

学年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学期

上期

下期

上期

下期

上期

下期

学段

学段1

学段2

学段1

学段2

学段1

学段2

学段1

学段2

学段1

学段2

学段1

学段2

人文方向

模块

物理1

物理2

选修11

选修IB

 

 

周课时

2

2

2

2

 

 

理工方向

模块

物理1

物理2

选修  31

选修  32

选修 34

选修IB

选修IB

物理总复习

周课时

2

2

4

2

4

                           

说明:

高一阶段为必修模块的教学。按每学期一个模块,完成物理1和物理2两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周课时数为2

高二阶段开设必须选修和自主选修课程。人文方向的学生在上学期完成必须选修1-1模块的学习任务,周课时数为2。理工方向的学生在高二上期按每学段(10周为一个学段)一个模块开设选修课程,完成选修3—1和选修3—2的学习任务,周课时数为4;在高二下学期完成选修3—4的学习任务,周课时数为2

高三阶段主要开设自主选修课程,可开设IB中的课程。理工方向上期可开设选修3-3、选修3-5物理实验专题、物理专题研修模块,下期可进行高中物理总复习。

各地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对物理教学模块的安排顺序在学年内进行适当调整。

三、课程模块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

“课标”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各个模块的内容标准提出了教学的基本要求。“课标”内容标准中包含 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三大部分。内容标准对各部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课程的必修与选修模块设置中,有以下基本要求:

(一)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高中学生应该在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中达到以下要求。

科学探究要素

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

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实验数据的意义;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认识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分析与论证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认识在实验中进行分析论证是很重要的。

 

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认识评估的意义。

交流与合作

能写出实验探究报告;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合作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新课程中各个必修模块、选修模块是为高中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 

以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内容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仔细把握、科学实施、抓好落实。

(二)共同必修模块

物理1

运动的描述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通过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5)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物理2

机械能和能源

1)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和功率。关心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

2)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3)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4)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5)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守恒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6)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2)会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向心加速度。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

4)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1)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3)初步了解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知道相对论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

4)初步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知道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5)通过实例,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体会经典力学创立的价值与意义,认识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6)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物理学的进展对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

(三)选修模块

选修系列1

1.选修11

电磁现象与规律

1)用物质的微观模型和电荷守恒定律分析静电现象。认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通过实验,认识电场和磁场,会用电场线、电场强度描述电场,会用磁感线、磁感应强度描述磁场。知道磁通量。

3)了解奥斯特、安培等科学家的实验研究对人们认识电磁现象所起的重要作用。知道匀强磁场中影响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大小和方向的因素。

4)通过实验,认识洛仑兹力。知道影响洛仑兹力方向的因素。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及其在技术中的应用。

5)收集资料,了解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电磁感应定律。列举电磁感应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体会其在物理学发展中的意义。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

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

1)收集有关电磁领域重大技术发明的资料。从历史角度认识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了解发电机、电动机对能源利用方式、工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3)了解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体会传感器的应用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4)列举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了解电磁波的技术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发表见解。

5)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现代生活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对科学、技术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观点。

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

1)初步了解常见家用电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能根据说明书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2)知道常见家用电器技术参数的含义,能根据需要合理选用家用电器。讨论在家庭中节约用电的多种途径。

3)识别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初步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具有初步判断家用电器故障原因的意识。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具有安全用电意识。

2.选修12

热现象与规律

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列举有关实验证据。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观点认识温度、气体压强和内能。

2)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知道能量守恒是自然界普遍遵从的基本规律。

3)通过自然界中热传导的方向性等事例,初步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初步了解熵是描述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4)能运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解释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转移以及方向性问题。

热与生活

1)举例说明人们利用内能的不同方式。

2)认识热机的能量转化与守恒问题。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热机效率的重要性。

3)了解家用电器制冷设备的基本原理,尝试根据技术参数和家庭需要合理选购家用电器,能根据说明书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能源与社会发展

1)认识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对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所产生的影响。初步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认识热机的广泛使用对科学、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转变所起的作用。

2)通过人类利用电能的历史资料,认识有关电磁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技术应用对人类利用能源所产生的影响。初步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了解电能的使用对科学、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转变所起的作用。

3)初步了解一些典型射线的特性,知道放射现象的应用及防护。了解核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含义。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通过人类利用核能的历史资料,认识核能的开发和利用。

4)收集资料,讨论能源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思考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选修系列2

选修21  电路与电工      电磁波与信息技术

选修22  力与机械        热与热机

选修23  光与光学仪器    原子结构与核技术

选修系列3

1.选修31

电场

1)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2)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知道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3)了解静电场,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理解电场强度。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

4)知道电势能、电势,理解电势差。了解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5)观察常见电容器的构造,了解电容器的电容。举例说明电容器在技术中的应用。

电路

1)观察并尝试识别常见的电路元器件,初步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2)初步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

3)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

4)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5)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6)知道焦耳定律,了解焦耳定律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7)通过实验,观察门电路的基本作用。初步了解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8)初步了解集成电路的作用。关注我国集成电路以及元器件研究的发展情况。

磁场

1)列举磁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关注与磁相关的现代技术发展。

2)了解磁场,知道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3)会判断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

4)通过实验,认识安培力。会判断安培力的方向。会计算匀强磁场中安培力的大小。

5)通过实验,认识洛仑兹力。会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会计算洛仑兹力的大小。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6)认识电磁现象的研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选修32

电磁感应

1)收集资料,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实验,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举例说明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通过探究,理解楞次定律。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通过实验,了解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举例说明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交变电流

1)知道交变电流,能用函数表达式和图像描述交变电流。

2)通过实验,了解电容器和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导通和阻碍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变压器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4)了解从变电站到住宅的输电过程,知道远距离输电时应用高电压的道理。

传感器

1)知道非电学量转换成电学量的技术意义。

2)通过实验,知道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列举传感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传感器仅限于课本要求,不作为拓展应用的内容。

3.选修33

分子动理论与统计思想

1)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其实验依据。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了解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认识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理解内能的概念。

3)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观点解释气体压强。

4)通过调查,了解日常生活中表现统计规律的事例。

固体、液体与气体

1)了解固体的微观结构。会区别晶体和非晶体,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2)了解材料科学技术的有关知识及应用,体会它们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了解液晶的微观结构。通过实例了解液晶的主要性质及其在显示技术中的应用。

4)通过实验,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解释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交流讨论日常生活中表面张力现象的实例。

5)通过实验,了解气体实验定律,知道理想气体模型。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观点解释气体压强和气体实验定律。

6)知道饱和汽、未饱和汽和饱和气压。了解相对湿度。举例说明空气的相对湿度对人的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建议:气体实验定律仅限于课本要求,不作为拓展应用的内容。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1)通过有关史实,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败对科学发现的意义。

2)认识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用能量守恒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体会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3)通过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初步了解熵是反映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教学建议:热力学第二定律仅限于课本要求,不作为拓展应用的内容。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认识能源和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2)讨论能源开发和利用带来的问题及应该采取的对策。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3)尝试估计一些厂矿、交通工具及家用电器的能源消耗。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和节约能源的意识。注意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

4.选修3-4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1)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简谐运动的特征。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简谐运动的特征。

2)通过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3)知道单摆周期与摆长、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4)通过实验,认识受迫振动的特点。了解产生共振的条件以及在技术上的应用。

5)通过观察,认识波是振动传播的形式和能量传播的形式。能区别横波和纵波。能用图像描述横波。理解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

6)了解惠更斯原理,能用其分析波的反射和折射。

7)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衍射现象。

8)通过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解释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列举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1)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2)了解电磁波的产生。通过电磁波体会电磁场的物质性。

3)了解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

4)通过实例认识电磁波谱,知道光是电磁波。

5)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和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通过实验,理解光的折射定律。

2)测定材料的折射率。

3)认识光的全反射现象。初步了解光导纤维的工作原理和光纤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光纤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4)观察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知道产生干涉、衍射现象的条件。用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

5)了解激光的特性和应用。用激光观察全息照相。

相对论

1)知道狭义相对论的实验基础、基本原理和主要结论。

2)了解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的主要区别。体会相对论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

3)初步了解广义相对论的几个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观测证据。

4)关注宇宙学研究的新进展。

5.选修3-5

碰撞与动量守恒

1)探究物体弹性碰撞的一些特点。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2)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3)通过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原子结构

1)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以及有关经典实验。

2)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

原子核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放射性和原子核的衰变。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3)知道核力的性质。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

4)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关注受控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

5)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

6)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7)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波粒二象性

1)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比较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2)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了解康普顿效应。

4)根据实验说明光的波粒二象性。知道光是一种概率波。

5)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知道电子云。初步了解不确定性关系。

6)通过典型事例了解人类直接经验的局限性。体会人类对世界的探究是不断深入的。

物理实验专题

内容标准

1)通过典型实例,认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是对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

2)通过实验认识测量的意义;理解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以及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测量结果;知道精度和准确度的区别;能对实验误差进行初步分析。

3)初步具有发现问题、提出实验研究课题的能力;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确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

4)能根据实验要求合理选择并安装实验器材,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对较复杂或没使用过的仪器,能读懂仪器说明书,并按说明书正确使用该仪器。具备用已有的知识和设备能否完成实验的判断能力。能排除实验中出现的一般故障。

5)能正确观察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6)在实验过程中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够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具有对结果进行质疑、改进方案的意识。能够用科学语言,正确地写出实验报告。

物理专题研修

内容标准

1)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已有物理知识和条件选择研修专题。

2)对于以阅读文献为主的研修专题,能根据专题内容选择和确定有关物理教科书和学习资料,有针对性地阅读纸介质、电子媒体资料中的相关内容,会使用摘抄、旁批、下载、编辑等方式收集信息。

3)对于以实验探究为主的研修专题,能合理提出假设,设计探究计划,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验获取有关信息。

4)能根据所获取的信息,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获得与研修专题有关的物理知识。

5)能写出专题研修书面报告,并进行口头交流。

6)理解所研修的物理知识,能用该知识分析、解决具体物理问题,并能完成有关知识答辩。

7)能承受研修过程中的挫折,勇于克服研修中的困难,增强研修的自信,体验研修成功的愉悦。

(四)行为动词说明

类型

水平

各水平的含义

所用的行为动词

 

 

 

 

 

了解

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

认识

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

认识

理解

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

应用

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

独立

操作

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

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经历

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尝试、实验、学习、探究、预测、考虑、经历、体验、参加、参观、查阅

反应

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

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敢于、勇于、发展、保持

领悟

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会、思考

注:在行为动词前加有初步大致简单等词,其对应的水平比原行为动词的水平低。

第三部分  教学实施建议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创造过程。根据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教学实施建议。

一、发展为宗旨,落实三维目标

物理教学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但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志趣和特长,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选修模块,而且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分类推进。既要利用课程的选择性特点为优秀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又要关注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的困难及成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其学习物理的信心。教师应帮助学生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物理教学要落实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在教学设计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并尽可能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注意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载体来实现的。虽然任何知识的教学都具有实现三维目标的价值,但是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三维目标的要求并不是均等的,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区别对待,有所侧重。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和相互渗透的,在实施时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应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同步达成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有层次的,达成三维目标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

二、改变教学方式,优化学习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构成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高中物理课程的实施既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又要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变化,同时,还要体现物理学科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物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教育功能。

(一)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转变,教师应充分认识课堂教学多样化的意义,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教学情境,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过程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和学习需求,切实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发展。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高中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是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中实现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学习方式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为每个学生学习的需求提供咨询和帮助,并引导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及网络资源,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三)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要努力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有效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注意了解各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特点,力求趋利避害,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课标”总目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这说明探究不仅是物理学习的一种方法,而且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和重要内容。这也标志着将学习重心从过去的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通过自主学习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通过探究学习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可培养学生的协作、分享的团队精神,为学生在社会群体性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理念。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的价值取向既互相并行又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应注意的是,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性问题,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能力倾向及思维特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五)科学处理教材内容,降低物理教学台阶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无论是知识难度和思维强度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学时要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删减、补充、整合等科学处理,使学习模块中的每个主题更加鲜明,结构和层次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高中物理是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一门课程,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逐步达成的过程。教学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使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分步到位,逐步实现。在高一阶段,要特别注意控制教学的难度,要重视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衔接,教学时应适当降低教学台阶。提倡低起点、慢节奏、小坡度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防止学生出现严重的分化。

三、突出物理特点,联系社会实际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在教学中,运用物理实验教学,能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探究的能力,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能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根据物理学科组织高中物理教学。

(一)利用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

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来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将实验与思维紧密结合,养成正确描述物理现象的能力,提高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通过认真分析后,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与假设,对物理实验的结果进行猜想,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猜想与假设对探究物理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利用物理实验提高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认真反思和评估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使学生能正确使用高中物理实验项目中的仪器和工具,能够获得准确的实验信息,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对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并鼓励学生认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评估,发展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反复实验等实事求是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

(三)从学生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让学生关注物理与社会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社会生活,并要求学生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选取生活与科技中的典型事例来丰富和充实物理教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增强物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物理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自然界、生活、生产中存在大量的物理课程资源。学校和物理教师要将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物理课程实施的计划之中,开发和利用各种物理课程资源,充实物理教学内容。

(一)重视实验室、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模型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按照“课标”关于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并组织实验活动。学校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让学生随时接触并熟悉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以便选择适当的仪器和器材进行科学实验,并注意充实仪器设备,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验。同时,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丰富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物理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把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自然现象作为物理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从生活中学习物理,使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二)重视科技图书、报刊等传统文字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科书是非常重要的文字课程资源,但是,教科书并非惟一的文字课程资源。学校和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吸收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改变教教科书为用教科书,并利用图书馆,指导学生阅读课外科技图书,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报纸和期刊上发表的各种科技信息,了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以及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热情。学校应向全体学生开放图书馆,为学生获取信息创造条件。

(三)重视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体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电子论坛、广播电视节目等电子媒体中的物理教育信息资源,可以极大地拓宽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支持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网上沟通。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及时更新物理课程资源,拓展视野,让教师和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获取课程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注重少年宫、工厂等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社会课程资源主要来源于科技馆、展览会、少年宫、公共图书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社会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一般遵循五条原则:一是优先性原则,能为加强物理课程教育提供的社会课程资源,要优先用于课程;二是适应性原则,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背景,合理的利用与开发社会课程资源;三是教育性原则,着重选取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有用的素材;四是转化性原则,合理发掘和运用社区及其他学校的课程资源;五是安全性原则,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要贯彻安全第一的原则,如生产危险品、放射性和污染严重的工厂就要做好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参观和实践。

第四部分  教学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教学评价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不只是甄别与选拔,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一、学生的学习评价

学生物理学习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笔试、实验操作、课题研究、行为观察、成长记录、活动表现等多种评价方式,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一)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根据课程模块结构和学生学习特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学生的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过程性评价要注意评价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评价的目的,要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而不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评价内容要多维性,要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空间。一般应依据“课标”的“三维目标”进行评价。评价方式要多样性,要积极探索科学、多样、简便易行的评价办法。提倡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提倡记“课堂日志”和“现场笔记”。评价主体要多元性,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主体,综合进行评价。

模块学习过程评价表

模块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

评价指标

(权重)

指标要素

评价分数

知识技能

0.3

各单元(章)测验成绩

 

 

 

完成实验能力(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能力、撰写实验报告等)

 

 

 

学习态度

0.1

对待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旺盛的求知欲

 

 

 

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计划可行,珍惜学习时间

 

 

 

主动反思学习过程,优化学习方法,勤奋刻苦

 

 

 

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

 

 

 

学习参与

0.2

积极动手参与实验,勇于改造实验

 

 

 

敢于、善于提出问题,踊跃发表个人意见

 

 

 

积极撰写物理小论文,参加小发明、小制作等

 

 

 

合作探究

0.3

积极配合教师、同学,主动分担任务,互相促进

 

 

 

通过个人思考或与同学讨论,有效参与探究

 

 

 

善于观察、猜想、思考,通过现象发现规律

 

 

 

认真、诚信地对自己和他人的探究进行评价

 

 

 

个人表现

0.1

出勤课时数合乎要求,缺勤有合理的理由

 

 

 

学习踏实,有毅力,不断进取

 

 

 

在已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小计

 

 

 

签名

 

 

 

综合评价

等级

 

 

签名

           

注:(1)学生、教师、小组三个评价主体均使用本表,分别进行评价。

2)“评价分数“由评价主体按“评价指标”以百分制分别计分。

3)按各评价指标的评价得分加权求和,计入“小计”栏目。

4)综合评价。由三个评价主体计分的平均值确定综合评价等级。85100分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 6069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有待改进”。

(二)模块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也称模块终结性测验。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中所达到的水平,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反思评价和能力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模块终结性测验是衡量学生实际水平的参照,而不是确定学生相对水平标准,评价的重点应放在重要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上。

模块终结性测验也是学生的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在测验方式上,应突出学科特点和实验特征。对于实验较多的模块,建议分两部分进行:试卷纸笔测验占60%,实验操作考查占40%;在组织形式上,采用学校自行组织,统一命题、统一测验、统一评分标准和统一评卷;在评价办法上,总分达到60分为合格。考核合格是学生获得本模块学分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于不合格的学生,如果是必修模块,可以自愿申请补考,也可以自愿申请重修;如果是选修模块,可参照必修模块方法进行,也可以申请以其他模块学习的学分转换替代。

(三)学生的学分认定建议

高中物理课程实行学分管理,每个模块学习的时间为36学时,修完一个模块,达到规定要求即得2学分。模块的学分以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模块终结性测验为依据进行认定,主要评价四个项目:

模块学分成绩报告单

模块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                     

评价项目

权重

结果

总分

综合评语

学习时数

(经批准免修的除外)

0.1

10

 

综合评语:

 

 

 

 

 

                教师签名:

0

学习表现

0.2

a

 

b

c

d

单元(章)测验

(含实验操作等)

0.1

 

 

模块终结性测验

0.6

 

 

模块综合

评价等级

 

获得

学分

 

学校

意见

 

 

签章:

             

注:

1.学习时数占10%,主要评价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建议达到30学时及以上的,该项记满分;若有特殊原因未达到学时的,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认定。

2.学习表现占20%,主要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完成作业的情况、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情况等。分为abcd四档,分别计20分、15分、10分、5分。

3.单元(章)测验占10%,可按所有单元(章)测验的平均分计算。

4.模块终结性测验占60%未达合格,该模块不能获得相应学分。

模块综合评价的总分由以上四项得分累加,最终评价分为四级:总分85分及以上的为A级,7084分为B级,6069分为C级,60分以下为D级。总评C级以上者为合格,获得该模块相应的学分;总评为D级的,不能获得相应学分。

二、教师的教学评价

教师的教学评价目的是激励、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

教师的教学评价应从系统的角度,综合考察教学目标、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要素。教学目标要以“三维目标”为依据,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教师行为要关注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考察“以生为本”的教学态度,强调在研究的状态下进行教学;学生行为的核心是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学过程要考察教学结构的科学性、教学节奏的合理性;教学效果要考察教学目标的达成性,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关注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

学校                年(班)级            执教教师              时间          

课题                                

评价指标

(权重)

指标要素

评价等级

有待

改进

教学目标

0.10

教学目标明确,体现三维目标要求,符合“课标”精神;

教学目标层次清晰,符合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

教学要求具体、合理。

 

 

 

 

教师行为

0.25

教学符合课程理念,教师基本素养符合规范要求;

能恰当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及现代化教育手段。实验仪器、教具、多媒体使用操作正确、熟练;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师生平等和谐;

及时反思、评估、调整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有效性。

 

 

 

 

学生行为

0.35

学生处于主动参与、提问、讨论、评估等良好的思维状态;

学生呈现出兴趣浓厚、乐于探究等良好的情感状态;

学生体现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特点。

 

 

 

 

教学流程

0.15

教学结构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发展性强;

教学安排合理,体现学生主体性、自主性,教与学有效互动;

教学节奏适宜,张弛有度,课堂气氛活泼、民主、和谐。

 

 

 

 

教学效果

0.15

知识与技能要求得到落实,概念形成与规律建立过程清晰,科学方法得到有效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

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情感和强烈愿望。

 

 

 

 

综合评价

                                   评课人签名:                                       

注:(1)评价等级。对各“评价指标”分别计分,“优秀”记85100分,“良好”记7084分,“一般”记6069分,“有待改进”记60分以下。

2)综合评价。各评价指标的得分加权求和,确定综合评价等级。85100分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 6069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有待改进”。

编辑:戴建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营山二中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