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长频道 > 高考前一个月,怎样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高考前一个月,怎样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2013年03月10日 21:19:42 来源:营山二中 访问量:1097
高考前一个月,怎样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考前一个月,考生进入备考关键期,父母也跟着越来越紧张,他们急切想知道这段时间孩子在学习内容上如何安排、有什么技巧考前短期内提升成绩、吃什么样的食品能够提升记忆力、如何调整生物钟等。

一位妈妈在金战热线中叙说着自己的担心:女儿进入高三以来,各方面一直表现得比较平稳。高考临近,妈妈专门请假陪伴孩子,希望孩子考前一个月能够做好充分准备。妈妈每天按照考生食谱安排饮食,还增加了一些健脑补品。可女儿好像并不领情,吃饭时总显得食之无味,特别是喝牛奶简直就像喝中药(孩子从小就不喜欢喝牛奶)。看到这情形妈妈真是着急,担心孩子高强度的学习而营养跟不上。

老师曾强调家长要提醒孩子劳逸结合、注意休息。可女儿成绩一般,几次模拟考试问题都出在综合题上,所以家长希望女儿考前多做些综合题,指望着考前冲刺一下!可女儿对此要求毫不理会,每天10点半就休息。孩子这种状态让妈妈不安,因为听说邻居家孩子每天要复习到12点。每次跟女儿说起这些事情,孩子总是很烦躁。这让妈妈左右为难,说多了唯恐影响孩子情绪,可不说她自己又恼火。

考前最后一个月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可以看做是一个调整期。可以说,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如果平时学得不好,指望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基础考前大幅提高,并在高考中超水平发挥是很不现实的,而且这种想法本身就可能会给学生增加负担。案例中妈妈期待女儿考前短期内成绩能大幅提高,这会让孩子背上沉重包袱,反而影响了有效的复习和应考。另外,原有饮食习惯的改变,如给孩子刻意增加营养,既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也会造成身体不适。

这段时间学生主要是为高考做好心理、生理、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准备。较妥当的方法就是保持一如既往的状态,保持固有的学习节奏、熟悉的环境和常态的生活,以缓解临近考试难免出现的紧张和心理疲劳。

如果考生心态调整得好,能够准确定位复习的突破点,明确复习策略,再加上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形成良好的生物钟,对于考生尤其是中等程度的学生来说,考前一个月提高成绩还是有很大可能的。

1)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复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考前一个月,考生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才是关键,绝不能以单纯做题替代复习。学习重点要放在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知识点梳理和整体回顾上,在头脑中形成比较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对各科复习提纲的回顾以及对以往错题的反思等都有助于考试时知识再现和思路打开。

这阶段复习要跟着学校老师的安排走,但更需要的是考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平时出现的失误点和盲点。可以适量减少做题,做题时要有取舍,不能仅为应付老师的任务,关键是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案例中家长让孩子考前苦攻综合题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段时间应力争让孩子把已熟悉的内容真正掌握了。比如综合题,第一步的解答都比较简单,孩子完全可以得分,后面的步骤感觉困难就可以放弃,其实这也是应考策略。把平时会做的题考试时都做对了,就是最理想的结果。

2)饮食顺其自然,注意营养均衡

按照现有生活水平,多数孩子通过饮食保证营养是不成问题的,关键要注意合理搭配,均衡饮食才是最优营养。学生考前刻意增加营养甚至进补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营养摄取和知识学习是一样,靠的是平时的积累,而且身体对饮食习惯的适应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不主张考前刻意加强营养而大幅改变原有的饮食习惯。当然,根据天气状况、孩子身体状况和饮食习惯,进行适当的微调还是必要而有益的。

对于市场上各种标榜着提神醒脑的产品,家长选择时更要慎重,不要期待那些东西会产生特异功能。如果确实需要服用某些产品,也要做到适可而止。另外,孩子要保持充足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适量的体育锻炼是必需的,要坚信718的原理。

3)注意劳逸结合,形成良好的生物钟

考前一味苦读会使大脑产生自我抑制,容易导致学习疲劳,降低学习效率,对考试非常不利。所以,这段时间学生不要再沿用以往的高强度、长时间学习的作息表。要适量安排一些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这些活动有助于放松心情、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要注意节制,尽量远离电视连续剧、网络游戏、剧烈的体育活动等,以免过度消耗精力。

考生要保证足够的睡眠,为考试储备充足的体力和精力。如果孩子生活很有规律,就尽量不要刻意打破原有的生物钟。对长期开夜车的学生来说,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物钟,最好能将作息时间与高考时间吻合,按照个人生活规律争取把自己的生理兴奋点调到与高考相应的时间段。而且在复习科目的安排上,也按照高考顺序来进行,这样到考场上就比较容易适应,以期达到最佳考场效果。

如果出现失眠现象,家长和学生也不要过于着急,几乎所有学生考前都经历过失眠,所以睡不着觉是很正常的。当学生不再困惑于不想让自己失眠时,焦躁的心情自然就减轻了。

编辑:唐德明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营山二中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