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成果 >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2011年12月07日 18:09:37 来源: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网 访问量:540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

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我省从2010年秋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为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称《方案》)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称《标准》)的精神,促进我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特结合我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育教学实际,提出本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  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一、认识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领会课程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前三项是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第四项是在高中阶段提出的,体现了对初中阶段课程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就是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2面向全体学生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首先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要完成课程标准中必修部分内容的要求,打好共同基础;同时,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权利,承认他们在发展方向、发展速率的差别,保证不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有个性的发展。

3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性学习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倡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并应用生物学知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从学以致用的教育价值观出发,旨在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三、落实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规划了高中生物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课程的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

1.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3.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4.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总体目标从宏观层面规定了高中学生应达到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对课程的认识、期望,指明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

(二)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对总目标的解释和具体的细化,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

1.知识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3)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5)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能力

1)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2)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3)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

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

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

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

确认变量。

作出假设和预期。

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

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

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

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

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达成课程标准所确立的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的目标,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相互渗透,全面落实课程目标,避免出现重知识目标、轻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现象。


第二部分  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3个模块;选修部分也包括3个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高中生物课程的结构与各模块间的关系图示如下:

 

 

必 修

 

模 块

 

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

 

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选 修

模 块

 

 

 

生物2

遗传与进化

 

生物3

稳态与环境

 

生物1

分子与细胞

 

 

 

 

 

 

 

 

 

 

 

 

()必修课程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各模块的主要内容及其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如下

(1)“分子与细胞模块

该模块内容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代谢、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细胞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该模块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 “遗传与进化模块

该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六部分。该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3) “稳态与环境模块

该模块的内容包括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知识。该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选修课程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而设计的,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选修部分从科学、技术和社会层面展开,三个模块相互独立,既关注了课程的选择性,又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科学与技术的平衡,学生在修满必修课程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志向选择学习。

(1)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

该模块是实验课,所说的生物技术,是指广义的生物技术,而不限于(甚至主要不是)现代生物技术。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和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四部分。要求根据学校的条件,指导学生选做本模块中的57个实验。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该模块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明确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生物技术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

(2)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

该模块的内容包括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四部分。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该模块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能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与人类社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适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

(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

该模块的内容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五部分。该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

 

二、 课程设置建议

(一)生物课程设置方案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育部[2003·6])和《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川教[2010·2],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省生物教学实际,确立四川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的具体课程设置方案,具体为

1必修课程的3个模块是学校必须开设的,是每个普通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共6学分。

2.选修课程包括选修和选修,选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我省的选修课程又分为选修A和选修B两部分。选修IA为学校必须开设的、修习人文方向或理工方向的学生按各科目要求必须修习的模块;选修IB为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供学生进一步发展、自主选择修习的模块或专题。

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在修完3个必修模块获得6学分的基础上,必须选择修习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还可自主选择修习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或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建议优先选择修习选修3 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在修完3个必修模块获得6学分的基础上,还可自主选择修习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或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建议优先选择修习选修2

选课安排及相应学分详见下表:


 

四川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选课与学分安排指导表

学科

必修

选修

必修

模块

学分

建议选修模块

(选修A

学分

自主选修模块

(选修B *

学分

生物

生物1

生物2

生物3

2

2

2

理工方向:

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2

 

理工方向:

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

人文方向:

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

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2

 

 

2

 

 

(二)生物课程模块开设建议

按照课程方案有关课程设置的要求,借鉴先行新课程实验省份的实践经验,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遵循学期+学段模式开设的原则,提出我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模块开设的建议,供学校参考。具体为:

1.三个必修模块按学期开设,分别在高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和高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完成,每周开设2课时,三个学期可获得必修模块的6个学分。其中,生物1为其他模块开设的基础,生物2与生物3是相互独立的,即学校可先开设生物2,也可先开设生物3。我省建议各学校在开设生物1后,优先开设生物2

2.从高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进入选修模块的修习,每周开设2课时。学校必须为理工方向的学生开设选修A(即:生物技术实践)供学生修习;学校应该为人文方向的学生开设选修B (即: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供学生选择修习。

3、高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学校应为理工方向的学生开设选修B选修3”选修2”)供学生选学,每周开设4课时。如果有人文方向的学生对生物生物学感兴趣,学校还可开设选修B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供人文方向的学生修习。高三年级第二学期为高考复习时间。

内容安排、课时安排及学分要求详见下表。

四川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课时及学分安排建议表

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人文

方向

理工

方向

人文

方向*

理工方向

理工

方向

开设

模块

生物1

生物2

生物3

B

选修2

A

选修1

B

选修3

B

选修3

B

选修2

高考复习

周课时

2

2

2

2

2

 

4

4

 

2

2

2

2

2

 

 

 

                   

   (三)对选修A模块的开设说明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发展需求和我省多年来生物教学的实际,在新课程实施初期,建议学校优先开设以下7个实验:

1、专题1—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2、专题2—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3、专题2—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4、专题3—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

5、专题4—课题1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6、专题5—课题3  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7、专题6—课题2  胡萝卜素的提取

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和学校,可以逐步增设更多的其他实验供学生选做。

 

第三部分  教学实施建议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创造性使用教科书

课程标准规定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对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教科书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研究者和开发者,并真正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

国家审定通过的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能够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内容要求。因此,教科书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科书,寻找教科书的表达与实现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领会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研究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了解教科书的结构体系,明确每个模块的学习主题、核心内容和教育价值;研究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其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设的各种情境,重视科学过程与方法的作用。

在新课程实施中,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实现由教教科书用教科书教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专业化程度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对于在新课程背景下所出现的一标多本情况,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对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等进行比较研究,合理的借鉴、选择、重组,生成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与教方式的变革

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和难点是学与教的方式的变革。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改革强调知识本位,重视结论性知识,轻视过程性知识和知识形成的过程的做法,摒弃目前尚存在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式接受的学习现状,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来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以提高学习效率。

组织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当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要努力创造条件,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为探究学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要在探究过程中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形成学科基本能力,避免探究活动的形式化;要营造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实事求是的氛围,提高探究学习效果。

在组织探究性学习中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学生实情,倡导以生物课程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主体,实现小组成员之间合作互助的合作学习。教师要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侧重于知识的引领活动的组织

实现学与教方式的转变,要注意处理好传统学习方式(他主、接受、个体学习)与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讲授与探究的关系。要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切实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正确、全面把握各类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围绕提高教学效益与质量,结合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生物教学的实际,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条件合理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逐步实现学与教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完善教学过程,尽可能地缩小课程标准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稳步开展。

()加强实验教学活动,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组织好学生实验也是引导学生学好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方法之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接受科学方法训练,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要根据生物实验室、校园环境和学生特点,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创造性地开足开好生物学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对于所需要的设备、条件、材料等,学校等有关方面要增加投入,预先落实。要注意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如利用替代物品、药剂、仪器等,使每个项目都能落到实处。

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包含了丰富的技能训练和情感教育,教师要设计好这些活动的教学过程,把有关的方法、技能和情感态度纳入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中,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和发展

()充分挖掘教育因素,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就科学课程而言,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是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统一可以揭示自然科学课程的道德价值和精神价值,只有把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融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以科学史教育为载体,可以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整体要求,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的重要史实,把科学家的工作、实验假设、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及要解决的问题展现给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认识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价值,体会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而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也是人为素养的组成部分。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既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将“STS”的思想内容融入到基础科学教育之中是本次课改的特色之一,教师必须予以充分关注。要结合教学内容,尽量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具体事例,特别是学生生活中的、当地的、社会热点的或学生普遍关注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评价,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发展观。

()利用开发课程资源,保障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生物课程资源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础和保障,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要结合实际,发挥优势,整合学校内外各种有利的教育因素,打破唯教材施教的狭隘课程观念,树立大课程观,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教学活动。除了生物教科书等图文型课程资源、实验室和生物园的利用和开发外,还应时时、处处注意对学校、社区、网络等各种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深化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逐步建立、完善生物课程资源系统。

要重视学生自身的经验和已经掌握的信息,这是使生物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交流,问卷和问题解答等形式,寻找这些无形课程资源的可利用点,应用于生物教学中。

第四部分  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完善学生学业质量的监控体系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对学生的学业质量进行监控,应根据课程目标,确定适当的评价工具和方式,制定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的具体标准,构建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要考虑学习目标的多维度性,做到认知领域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技能领域目标的评价并重;要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各类学生的表现及其所达到的水平;

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其他科学探究能力也是生物学科教学评价的重要组织部分。对于该类教学评价,既可用评价量表等工具对实验和活动的各环节进行考查,也可对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作出评价。在评价时,要注意检核项目的科学、规范,评价结果尽可能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是在生物科学学习过程和运用生物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适当的过程性评价方式随时把握、及时引导。同时,要重视运用非正式评价的方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行为表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要评价目的,最终要落实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适地的关怀或引导。

要对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既要考虑评价方式是否适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客体的具体特点,又要讲究效益,充分考虑各种评价方式对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以及对教师、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要求,选择有针对性的、高效益的评价方式,并综合平衡和优化组合多种评价方式。应当正确认识纸笔测验的性质与功用,充分发挥其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和良好的导向作用。

2.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

新课程的学生评价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全过程。过程性评价中可以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和评价是课程改革所强调的教学评价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系统、及时地记录并保存学生发展过程状态的关键信息,标识其发展优势和不足,综合反映学生成长与发展情况。对于该类评价应当关注其激励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增强学习动力,树立成功的信心,进而自觉达成教学目标。

要在学生学习之初明确告知其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这样有助于师生关注共同的目标,使教学和评价成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终结性评价包括三个层次:模块考试评价、学业考试水平、高考评价,这三个层次的学业评价中,学校和教师主要是完成第一个层次,即模块考试评价。

模块考试主要包括纸笔考试和实验考查。纸笔考试命题要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相应模块的教学要求,注意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核,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不随意拔高或降低课程要求。试题命制时应主要关注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主要考查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实验考查主要考查动手实验技能,考查时间既可集中在某个时间段(),又可随堂进行。建议可采取如下方式进行:实验从所学的实验中选取2~5个,每小组抽取1个完成,在考查前为学生实验操作难备好所需的各种材料和器具,考查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操作,自主选择所需的材料和器具,监考教师根据学生设计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完成情况以及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进行多元课堂教学评价,促进课堂教与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1.确立现代课堂教学质量观

可利用课堂观察、录像分析、问卷调查等评价方法,具体研究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学心理环境等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确立现代课堂教学质量观,创造性地建立切合实际、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制度和体系,以教师自主评价为主,结合同行评议、学生评价、领导与家长等相关人员参与评价的方式进行。

2.进行多元课堂教学评价

要采取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的评价方式,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内成员之间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等的评价方式引入到学习活动中。

要建立学科课堂教学规范,制订新课标背景下生物学科一堂好课的标准,形成具有操作性的、体现学科特点的、适合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追求课堂教学状态的改善和教学效能的优化,让课堂教学富有成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师生、生生有效互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发展。

此外,教学反思是教师课堂教学自评的方法之一,也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对每节课进行教学反思、不断调整自己教学行为。

编辑:戴建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营山二中 特此声明。